基督徒不要做黎明

黎明,外號金句王。基督徒有時也很像黎明,愛講金句。

但若單以聖經金句建構屬靈原則,可以是很危險的。

其中一個原因當然是我們不能把一兩節聖經獨立於其寫作背景、文體等因素,抽離它的前文後理作解釋及應用。有時候,也涉及翻譯的問題。

就以一句「…寧可讓步,聽憑主怒…」(羅馬書12:19)為例。若單看中文和合本文本,我們很容易誤會了保羅在勸勉讀者要讓步給敵人。然而,若參考其他的翻譯,我們便會發現經文並沒有對敵人「讓步」的意思:「…寧可給主的憤怒留地步…」(和修版)、「…寧可等候主的忿怒…」(新譯本)、「…但應給天主的忿怒留有餘地…」(思高聖經)、「…寧可給上帝的義怒留地步…」(呂振中譯本)、「…but leave room for God’s wrath…」(NIV)。當然,保羅在這裡不單單勸導讀者「不要自己伸冤」,還要以德報怨:「你的仇敵若餓了,就給他吃,若渴了,就給他喝」,但這不代表我們就應該任由敵人加害於自己,就連向對方的惡行「say no」的權利也放棄了。

感謝上帝,祂為我們預備的是一本聖經而非一本金句集。

沒這麼簡單

當我們認真地看待聖經,我們就會知道將基督信仰簡單地二元化是不可能和不合真理的,當中既有非此即彼的分明,也同時存在既此亦彼的吊詭,而後者帶出的疑惑和不安,正需要我們用信心來跨越。

一封舊電郵

先陣子在臉書的社交圈內,,有過不少有關「社運」與「暴力」的熱烈討論或爭論,近日氣氛已稍為緩和。

終於花了些時間,從舊電腦的舊電郵堆中尋回一封零三年的電郵,讀回當年七一以後自己對當時政局的一些回應。電郵的背景是,零三七一以後,在香港有人發起了「香港公民一人一電郵運動」要求普選行政長官及全體立法會議員,並要求當時民望破產的特首董建華立即下台。這也在本地基督教圈子內傳開了。海牛當時身處南半球的紐西蘭,迎接小兒子來到人世。一晚,收到王牧師轉寄的有關電郵並一位弟兄的回信,其中那位弟兄的回應大意是(原文是英文的,但願我沒給譯錯吧):他個人不想淪為別人的政治工具,也以為基督徒不應該參與任何推翻政權的運動,只當為在位者禱告,因為上帝是一切權柄的來源,若某政權該覆亡,就交由上帝親自來傾覆它吧。當時我雖身在海外,仍記掛香港政局的發展,看著弟兄的回應,心中嘀咕,最後回了以下文字:

一直對保羅和彼得書信中有關順服在上掌權者的教導不住的反思,究竟如果面對著殘暴不仁的專制政權,基督徒應該如何自處?我們的社會責任又是什麼?從大衛面對掃羅的追殺、早期信徒面對羅馬皇帝的迫害等例子來看,一味的順服看似是清楚不過的教導;但舊約中眾先知如以利亞、以利沙、耶利米等(以至近代的孫中山、潘霍華、曼德拉……)對君王/當權者的指責甚至與之正面對抗又似乎是回應著上帝的旨意。

猶記得八九年面試浸會學院(當時還未升格為浸大)的宗哲系時,余達心牧師問及如果只有暴力抗爭一途才可阻止一個殘暴政權繼續殘害自己的人民,我會否(或應說基督徒應否)選擇這條路,當時我被迫得不得不答「會」;(壓力一方面是來自余牧師的辭鋒,一方面我不得不誠實面對自己內心對暴政的噁心與反感;)如今回想起來,仍不住反思求問,上帝究竟喜悅我怎樣行?

我曾有這樣的疑問(而這疑問仍叫今日的我反覆爭扎):基督徒應否一味托詞順服,不參與那些看似爭議性的社會運動,但到最後卻厚顏地坐享他人努力犧牲的成果呢?

我對(那位弟兄)的回應是:我並不認同基督徒應只為執政者禱告而不可參與任何推翻執政者的運動,這明顯不是保羅與彼得的教導之要點所在,他們的著眼點是基督徒不應濫用自由,藉口自己有著天國子民的身份便不順服地上的政權,反應以行善為本,就是至於受苦也是好的,因為這正是在眾人面前為主作見證;至於推翻羅馬政權這課題,對於早期基督徒這小群來說,根本不會是討論的焦點所在。所以,順服執政者只是基督徒行善的一種表現而已,並非牢不可破的律例誡命。再者,我們不可忘記彼得對著在上有權柄的猶太公會所說的這兩句話:「聽從你們,不聽從上帝,這在上帝面前合理不合理,你們自己酌量吧。我們所看見所聽見的,不能不說。」(徒四19-20)「順從上帝,不順從人,是應當的。」 (徒五29)我可不是說叫董建華下台是出於上帝的心意,(我也看不出叫他下台的好處會多於壞處),然而,叫他下台也並不等如推翻了任何政權(overturning any government),因為這沒有改變了香港的政治體制。從另一角度看,要求更多的民主反而有著改變香港甚至內地政治體制的果效,有人更把之說成為合法地推翻既有政權,那就顯得更「不順服」了。不過,我寧可「不順服」也要選擇行善!或許有人把現在的民主運動扣上帽子,說成是什麼政客們別有用心的陰謀,小心被人利用了。我卻想指出香港人其實一直只沉醉在「搞好經濟、少談政治」這鴉片毒海中,被一些既得利益者蒙蔽了這許多年,現在是醒覺的時候了!……當然,民主制度也並非完美的制度,但極權政體的邪惡卻是在歷史中實實在在的說明了。

復記這段文字,可以為先前的討論重申自己一貫的立場、思路和論據,表明我並非為一時意氣,說一些離經叛道的說話。

求主興起禱告的心?

過去的主日,青崇開首唱的一首詩歌名為《求主興起禱告的心》,歌詞是這樣的:

在這片乾旱土地,沒有豐足的收穫,
願你察看施憐憫,賜春雨滋潤大地,
是你永看顧的恩義,叫我眾永不驚惶,
現我以信心回應,獻上迫切 的禱告。
求主興起禱告的心,在你沒有難成的事,
藉已成就的禱告,讓我開始認識主大能。
求主興起禱告的心,像戰士激發熱心,
顯明你是獨一的主,是你永遠作王。

我唱著唱著,心中不期然想到近年不少專家一再提到全球正面對著嚴峻的糧食危機,也想到在許多落後地方,每天有不知多少人正在飢荒中苦苦掙扎著。我不清楚詩歌的作者在創作時,想著的「乾旱土地」和「豐足的收獲」究竟是屬靈層面上的,還是地上實況的。我們這些衣食不憂的都市人,是否只靈意地唱著這有關禱告的詩歌,卻未有真的為遍地的乾旱和其中的飢民獻上半分思念?我們對那些在飢餓當中的人們該作什麼呢?在尊主為主為王的時候,有沒了解祂在全地的心意呢?

不愛手機愛象棋的孩子

讓我說個故事。

有一天,爸爸忽然跟孩子說起象棋的好玩之處,並承諾找天買一副跟他一塊兒下。孩子聽得興奮又滿心期待,在每天放學時,更特地繞道公園,只為了遠遠一瞥樹下老頭兒們在對奕切磋。

日子一天一天過去,數月後的某一個記念日,孩子放學回家,甫進家門,媽媽便給他送上了一部全新的智能手機,並說那是爸爸付鈔買的,要好好珍惜啊!孩子初時看傻了眼,但旋即清醒過來,嚷著這只可算是媽媽送的禮物,爸爸還欠他一副象棋。

媽媽微笑著,細心的解釋著智能手機的功能有多強大,可以安裝不同的軟體,當然包括電子象棋,只待爸爸有空,便會替他下載裝上,到時豈不比買一副實物象棋更好更便麼?

那料孩子不肯罷休,哭著喊著哀求著,硬要爸爸買他一副實物象棋才算數,甚至表示,連那部智能手機也可以不要了。媽媽看著孩子這樣蠻不講理,心中不解:難道孩子嫌這部智能手機不夠新款?……

若你以為這個故事只是筆者杜撰而已,時下根本沒幾個這樣的小孩子,不愛手機愛象棋,那麼我只能為你的幸福而悲哀……

上帝所喜悅的祭物

「我們應當藉着耶穌,常常以頌讚為祭獻給上帝,這是那宣認他名的人嘴唇所結的果子。只是不可忘記行善和分享,因為這樣的祭物是上帝所喜悅的。」(來13:15-16,和修版)

頭一節經文,公理堂的詩班員相信熟悉不過了,當我廿年前還是詩班員時,已不知聽過多少遍有關的教導。然而,緊接著的一節告訴我們,不能只強調頌讚,以為盡力的獻上歌聲就能叫上帝得榮耀,因為上帝也看重我們日常的善行和團契生活!

為何聖經作者不是把這三樣並排列出,而是用了「只是不要忘記」來把「頌讚」跟「行善和分享」作前後呼應呢?會不會由於我們的確容易把後兩者忽略或看輕了呢?今天,公理堂的光景如何呢?教會事工的導向和比重有否厚此薄彼呢?若是敬拜和獻祭是要將上帝配得的榮耀歸給祂,上帝喜悅的又是怎樣的祭呢?

從悉尼歌劇院到禮頓道堂

日前,在YouTube上看到一系列由澳州旅遊局製作的宣傳片子,以音樂跟澳州各地美景來個crossover,拍得挺美的。其中,當看見悉尼歌劇院出現在畫面裡頭時,不其然若有所感。

悉尼歌劇院,以其獨特的建築風格,不單成為該市以至澳州的地標,亦在200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文化遺產。然而,當想到聽歌劇,多少人會想起要到悉尼市去聽呢?

今天,公理堂禮頓道堂重建工程進行得如火如荼,我們必須檢視,我們會否太過側重於新堂廈的建築風格,而忘記了教會的內涵?日後,人們記念的會否只是禮頓道上的一座地標,而想不起真道上的一支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