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靜」還是「和諧」?

聖經和合本修訂版的新舊約全書終於面世,不少基督徒已開始為要重新背金句而「頭痕」!

有人以哥林多前書14:33:「因為上帝不是叫人混亂,乃是叫人安靜。」來主張主日崇拜不該過於嘈吵,應以肅靜莊嚴為重,所以現代流行音樂,尤其是搖滾音樂實在不宜應用於敬拜聚會當中(有人甚至以毒物視之)。

海牛愛靜,愛聽古典多於搖滾音樂。但個人的偏愛或領受是一回事,上帝的話語卻不能因此而給扭曲。

只怪有些人讀經只讀一個版本,在引用經文立論和教導前又沒認真研究,常常把謬誤的道理當作是真理,累己累人兼負神。

「因為上帝不是叫人混亂,而是叫人和諧的上帝。」這是和合本修訂版對林前14:33較精準的翻譯。可見經文中根本不含安靜的意思。

海牛想,無論是安靜也好,熱鬧也好,只要敬拜的焦點是對準上帝,人在其中又能同心和睦專注便是了。當記念上帝是「叫人和諧的上帝」,肢體間的關係遠比敬拜的模式更為父上帝所看重。

聖化聖樂?

按公理堂傳統,九月份是聖樂月。每年此時,例必引發我在聖樂這課題上多多的思想。

若我們認同聖經裡的詩篇是由希伯來人的文士把不同年代的詩歌編輯整理而來,而每首詩歌的寫作都有著其獨特的背景/處境,要更深的體會和明白詩人的詩意並欣賞或投入當中,我們便不能抽離這些背景和處境,只一味強調上帝的話語是永恆的真理云云。換句話說,不同的年代和不同的處境裡有著不同的詩人,他們同受聖靈所感,以詩歌道出他們在其時其地對上帝的經歷和情感,讓當代人和現代人同蒙造就。我們可能在云云各篇詩歌中有所偏好,但斷不會說摩西的詩篇九十篇比大衛的詩篇五十一篇更有份量又或是一一九這最長的一篇比一一七這短詩更能造就人吧?

相對於今天華人教會裡,可悲的是,有不少所謂「聖樂人」對當代音樂抱著極之抗拒的態度,以為只有那些經過千錘百鍊的古典樂曲才算是聖樂,帶有流行音樂元素的新詩甚至被歸類為毒素,對信徒和教會都有害無益云云。此等人有些甚至是神學院裡的學者,把他們那食古不化(其實是謬誤)的觀念,在學院裡當真理作講論,直接或間接地窒礙了本地教會不少的發展(不只是聖樂敬拜方面)。他們愛拿著某部份寫作得較粗疏的新詩加以鞭撻,指其比起古典金曲,無論在音樂上或歌詞的表達上都不夠豐富,並可能在真理上有所偏差。結論是,這些當代的新詩充其量只能在個人靈修或團契小組中唱唱無妨,卻不能成為主日敬拜裡的詩選。另一方面,由於這些較具時代氣息的新詩普遍在表達上較為簡明直接,較多受年青一代的鍾愛,在教會裡造成了不少代溝和張力,這些「聖樂人」又試圖花上多番的功夫去「挽回」和教導這些年青的信徒,並指出教會不應為吸引年青人參加主日崇拜而削足適履,以時代曲風來作招徠其實是信不過上帝和真理本身的吸引力云云。套用前段的論點,我懷疑這些「聖樂人」其實連基本的神學和聖經應用也搞不懂。從來,音樂和文字本身只是載體,若能分別出來為主所用(這才是聖經中對「聖」的定義),領人到上帝面前得著真理和生命的改變,只要不使別人跌倒,便不應有聖俗之分。君不見聖經中文體的多元化嗎?主在世的講論和施行醫治的手法不也是很處境化麼?使徒保羅說得好:

我雖是自由的,無人轄管;然而我甘心作了眾人的僕人,為要多得人。向猶太人,我就作猶太人,為要得猶太人;向律法以下的人,我雖不在律法以下,還是作律法以下的人,為要得律法以下的人。向沒有律法的人,我就作沒有律法的人,為要得沒有律法的人;其實我在神面前,不是沒有律法;在基督面前,正在律法之下。向軟弱的人,我就作軟弱的人,為要得軟弱的人。向甚麼樣的人,我就作甚麼樣的人。無論如何,總要救些人。凡我所行的,都是為福音的緣故,為要與人同得這福音的好處。(林前9:19-23)

若使徒保羅今天仍有話向今日的華人教會說,會否是「向年青人,我就作年青人,為要得年青人;向現代人,我就作現代人,為要得現代人」呢?

若簡明直接的新詩甚或其他新興的媒體能讓年青人更樂意親近主,更活潑地敬拜主,我們為何硬要以我們所謂的經典來窒礙他們的表達?為要多得人,哪管那是流行音樂又還是棟篤笑呢?只要叫基督在我們身上顯大就是了。

拜過神

今天午飯時,鄰座來了一位外表看來有點神經質的中年男士,手裡捧著一個塑膠袋,裡頭似是裝著一件小物事,他小心翼翼的把那塑膠袋放在身旁的凳子上,口中喃喃的道:「不要弄砸,拜過神的!」

海牛看著,心裡感動。

我們常向主求這求那,到求到了,會否珍愛如斯?就是我們裡頭的靈命,不也是藉求告主名得救而來的麼?我們卻常常把向主求來的恩賜糟蹋了……

大衛的寬與恕

過去的主日,教會崇拜的分題為《大衛的寬與恕》。

在掃羅追殺大衛的故事裡,大衛一次又一次放過對付掃羅的機會,他對這位向他苦苦相逼的敵人所表現的寬與恕,當然值得我們思想和學習。

然而,我們更多時候是掃羅,主耶穌才是大衛。

主耶穌是基督,是上帝的膏立的君王,也當是我們生命的主。正如掃羅清楚知道大衛是上帝命定的新君,仍然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地抗逆上帝的旨意,尋索大衛的命,我們也曾幾何時,像掃羅一樣愚昧,堅持自己才是自己的王、自己的主,不甘順服,且頂撞主基督,雖然經歷祂一次又一次的寬恕與忍耐,但懊悔過後,不久又再回去犯罪……

與《同路人》《邁步向前》

《同路人》一曲在香港基督徒圈子裡算是金曲,傳統教會的團契聚會中把它唱得再爛也沒有。

粵語流行曲中講同路人的歌為數亦不少;近日心裡忽來一種孤寂的感覺,卻想起林子祥的一首舊歌《邁步向前》。

拿《同路人》這首基督教詩歌來跟《邁步向前》一首粵語流行曲來相提並論,好像有點風馬牛不相及,兼且前者寫的是「覓真理」、「實現真理」的天路,後者寫的是著著要「爭取領前」的世途,但殊途同歸,圍繞的都是「同路」這主題,話到底,無論天路還是世途,能有人同行,都是彌足珍貴。

兩歌相較,我較喜歡後者。

我只嫌《同路人》「畫公仔畫出腸」,把「同路」共處的「實況」描畫得太過細緻,對同路人的願景也寫得太多,而這些願景卻大多是期望對方作出主動回應:「還望你鞭策……盼為我導引……常望你督責……求為我祝福……」;相反,潘源良寫《邁步向前》所表達的願景只有一個:「只想有人和我一起趕路」,而基於這願景,歌者以行動來實現:「追上前與你邁步」,縱然「方向原也是問號」。

事實是,《同路人》詞中所寫的這些願景或實現或落空,往往都成為日後同路人分道揚鑣的藉口。《邁步向前》卻是這樣寫:「能共你同上路,何用理是誰技更高。」原本同路的珍貴應在乎同路人本身,而非同路人為自己作了些什麼。當基督徒實踐愛的真理時,往往犯下一個毛病:期望歧路人先被同化,成為自己的同路人:「自你同上路,懷內滿興奮……」;而非先認定要作對方的同路人,在對方「似箭往前跑」時,不管方向,「只管拚命追」,上前與之邁步。

白得之物

記得數年前的一次紐國之行,某主日跟老爸到奧克蘭東區浸信會參加崇拜時,聽到一位鄭姓的資深聖樂創作人證道,他以大衛不願以白得之物獻燔祭給耶和華上帝來教訓會眾應該尊重版權,不可以以侵權詩歌來敬拜,因為唱一些未有向版權持有人付版費的讚美詩便如同以白得之物獻祭一般,是上帝不喜悅的。我聽後啼笑皆非,如此解經,實在「強」得可以。但這位人兄終算是有頭有面有影響力,跟著的一個主日之崇拜中短歌敬拜的部份便給抽起了。

其實這「白得之物」四個字實在好使好用,順手拈來,甩掉上文下理,也可以帶出很多「道理」,除上述事例外,海牛也聽過其他的聖樂人引此四字說明詩班員在獻唱時必須付上代價練習,不能苟且。推而廣之,同一「道理」大可應用在所有事奉崗位上,無遠弗屆。然而,經文本身究竟說著一個什麼故事?「白得之物」有否字面以外之深層意義?我們能否單以此四字詞便說出一篇道來?

「白得之物」一詞,出自舊約聖經撒下24:24及代上21:24。事件背景乃大衛吩咐約押和民中的首領去數點以色列百姓,好讓他「知道他們的數目」(代上 21:2)。然而上帝「不喜悅這數點百姓的事,便降災給以色列人。」(代上21:7)經文本身沒有交代大衛此一行動何以惹怒上帝,只記載了大衛事後向上帝認罪:「我行這事大有罪了!」但從上文下理推敲,我們可以估計大衛干罪乃出於自驕,就是要炫耀自己的王權和軍力,渾忘了自己的成就全出自耶和華上帝,祂才是以色列的「主」和統治者。而此次獻祭,亦非恆常的祭祀,可說是為了向上帝「補飛」而作。大衛之所以不願以白得之物來獻祭,無非因為他有罪在身,不慾再濫用自己的王權,免得罪上加罪。

其實,若我們以上帝為萬物萬恩之本源,世上豈有一物不是我們「白得」的?物資固然是上帝白白厚賜我們的,各樣屬靈的恩賜亦然,就是我們所付出的能力和時間也不是來自上帝麼?這就叫我們這被造之物在全地的主面前無口可誇。

故此,人有天賦創作樂章詩歌,乃是上帝白白的恩賜,好叫上帝的名得讚美、主民得造就。我倒覺得此段記載,應用來勉勵基督徒創作人學效大衛「棄權」之舉,在情況許可下,盡量少收甚至不收「版權費」,讓主民得益,主名得榮。海牛並不是反對基督徒創作人收取創作之合理報酬,「工人得工價是應當的」,但也請不要胡亂引聖經來合理化那所謂其實是不知所謂的「知識產權」。

另外,若以此次特別的獻祭之記載,用來說明詩班員在獻唱時必須付上代價練習,不能苟且,就更是離開了經文本身含意太遠,借題發揮得離譜。相反,詩班員若以自己所得的歌唱恩賜自驕自傲,或是把自己所付上的練習代價看得過高,自以為自己比會眾更有光榮,更配得稱讚,那才是大患。

一切皆「白得」,一切皆恩典,一切皆恩賜,切忌自驕。

「你們白白的得來,也要白白的捨去。」(太10:8)

萬事都互相效力

昨午祖母的安息禮拜完結,其遺體亦已隨即火化,她的臉,再也不得見了,深盼在天家重會的那一天……

連日來,收到不少親友的慰問,然而最大的安慰仍是屬天的。

上週六晚,跟約書亞團契一班團友到北宣,參加港九培靈研經會的奮興會(其實是看直播),當晚題為「放心激情:萬事互相效力」,講者乃羅祖澄牧師,引用經文羅馬書八章廿八至三十節。聚會開始,先來詩歌讚美,第一首唱的竟是我在祖母離世前幾天改為網誌背景音樂的《你信實何廣大》,而接著唱的又竟是Dennis在我網誌留言引用的《我知誰掌管前途》!是湊巧嗎?沒可能吧!這明顯是聖靈來的慰藉!再加上講道的信息,解開了心中諸多的鬱結,想到自己的小信,又想到自己恰像提比哩亞海邊的彼得,不由得哭了一遍又一遍。

昨天在安息禮拜中單宣以以利亞和撒勒法寡婦的一段事蹟作慰勉更是神來之筆。那一刻,聖靈叫我想起數週前我的診所主管無端的向我查問聖經問題,而問的竟就是有關以利亞的此段記載!聖靈一次又一次多方的提醒我,主一直的同行看顧著,如今我加倍的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上帝神的人得益處是怎樣的一回事。

兩位祖母,天家見!

為什麼離棄我?

陰陽相隔有多遠?祖母的離開只是三天前的事,但感覺卻像過了數週,說的並非因時日遠去已淡忘,而是漫長的失落和無法追回的光景……自小性好孤獨,從不太在意寂寞孤單,但祖母住院期間,從她身上深深感受到被遺棄的折騰,一刻原來也嫌太久……如今對主在十架上的呼喊:「我的上帝,我的上帝,為什麼離棄我?」有更立體的體會。

見面

在使徒行傳二十章裡記載了使徒保羅跟以弗所教會的長老們依依話別的一幕,在保羅的臨別贈言中提到:「……如今我曉得,你們以後都不得再見我的面了。……」路加醫生在此章結尾寫了眾人的反應:「眾人痛哭,抱著保羅的頸項,和他親嘴。叫他們最傷心的,就是他說:以後不能再見我的面那句話,於是送他上船去了。」

上帝為人造了臉孔,這實在很特別。

今早祖母離去後,收到不少弟兄姊妹和朋友藉Facebook和電郵傳來的慰問,看著這些慰問,自問覺得不太傷感,心裡說:「各位有心咯!我還好,沒怎樣的。」可是當翻開自己的Blog,一看到昨天post上去那數幀去年此時為祖母拍的相片,淚水已不期然的淌著。有人說,在主裡的生離死別不應太傷感,因基督徒有的是永生的盼望,他日天家裡自會再見重聚。但聖經的話語實在實在,君不見昔日以弗所教會的長老們為著與保羅訣別也傷心痛哭嗎?

我又想起年初所譯的一闕歌詞:「幸世間仍存熱暖 友愛親恩美又善 從現世到百千年 不怕隔阻心相牽 深盼天家中再見 萬有主 讓我高聲唱 歡欣獻頌揚 給示尔!」

學所羅門求智慧

所羅門以智慧聞名。他即位不久,便向上帝求得智慧;聖經記著他「因為求這事,就蒙主喜悅」。這件事也成了後世多少講道者的好題材,教導受眾當向上帝「求智慧」。有人甚至借題發揮,把整卷箴言搬出來,探討什麼才算真智慧,並論及「智慧」跟「聰明」的區別,勉人重智慧輕聰明。

我們若以為只要學所羅門向主求智慧,上帝便會像喜悅和賞賜所羅門般待我們,那是一個多麼大的誤會!我們不可忽略上帝對所羅門的話說:「我就應允你所求的,賜你聰明智慧,甚至在你以前沒有像你的,在你以後也沒有像你的。」既然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學他求又能得著什麼呢?以「智慧」作釋經重點,實在容易找來許多與「智慧」相關的經文,加以發揮,使講論豐富,受眾受用。然而,當我們細心觀察經文,我們便不難發現起初所羅門求的「智慧」是某一種的智慧,是「可以聽訟」的智慧,是「好判斷我的民」的智慧。與其說上帝悅納他是因他以「智慧」為念,倒不如說因他以「治國」為念。所羅門一方面承認自己的能力並不足以應付那委於他的責任,另一方面卻沒有選擇逃避,更沒有選擇以權謀求私利,倒倚靠那位賜人智慧的上帝,求能力去勝任。故此,我們要學的不是像所羅門般求智慧,而是像他般倚靠上帝!

再者,有關智慧跟聰明的區別,聖經尤其是箴言常把兩者並列,甚至交換使用,沒有重這個輕那個之分,有的只是敬畏仰賴耶和華的智慧和倚靠自己的聰明之別。

在解釋聖經上,我們要避免引入世俗的觀念,以之和真理混淆,(我並非反對以俗世之說印證真理或演繹信仰,而是反對以之取代了真理本身),以自己的聰明代替了上帝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