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為教會一些事工的發展跟一位擔任牧職的姊妹「火熱」地談了半句多鐘電話,其間我提到有時事工的發展並非樣樣也能在釐清了目標才邁出第一步,就像亞伯拉罕蒙召出吾珥時,也只知道要「往將來要得為業的地方去;出去的時候,還不知往那裡去。」(來11:8)但姊妹卻以摩西領以色列人出埃及往迦南來說明作領袖的要有清楚目標、異象和方向。當時我沒有再為此糾纏下去,但回頭再想,那些以色列人最後落得何等樣的結局呢?摩西又有沒進入迦南呢?聖經告訴我們,他們因不信和不順服,最後都死在曠野,不得進入應許之地。究竟目標、異象和方向重要嗎?當然重要,但認定那位設定目標、賜人異象和領人方向的上帝並信服祂更為重要。
Author Archives: seacow
舊文重貼:《以撒vs上帝》
十多年前,互聯網尚未普及,沒有所謂個人網誌,中文打字也是費神至極的一回事,寫過的許多文章和劇本,因保存不善,如今大都已遺失掉,其中兩篇投稿於公青團訊分別題為《以撒vs上帝》及《瑪拿西與以法蓮》(後者的題目是否如是,已記不清楚)的文章,個人以為是自己信仰路上頗為重要的記錄,奈何後者早已丟失了(如幸有兄姊仍有此文在手,懇請惠賜)。而前者,我在uhome和fotop.net都先後重貼過,現在這兩處都早砍了,既然這幾天一味回顧舊事,也就在此再貼:
神曾應許他要成為大國,作多國的父;但終他一生,他卻未嘗得著任何地上的國度。神曾應許要使他的後裔如同地上的塵沙那樣多;但在他離世之日,他膝下便只有「獨生的兒子」以撒及兩個孫兒以掃和雅各。(註)
神曾應許要把迦南地賜給他和他的後裔;但他死的時候,所擁有的就只是從赫人那兒買回來作墳地的一塊田和其中的洞。
他在世的日子並沒有看見神對他這些應許的完全成就,然而他仍「滿心相信神所應許的必能作成」(羅4:21)。
他──就是亞伯拉罕。
羅馬書4章18-19節:「他在無可指望的時候,因信仍有指望,得以作多國的父……他將近百歲的時候,雖然想到自己的身體如同已死,撒拉的生育已經斷絕,他的信心還是不軟弱。」
這樣看來,亞伯拉罕「因信仍有指望」,然而他也是因信才會落在那「無可指望」的境況之中;就因他信神,他使自己的一生都充滿著許多「沒可能」和「未知數」。他「因著信,蒙召的時候就遵命出去,往將來要得為業的地方去;出去的時候,還不知往那裏去。」(來11:8)在迦南地,「神並沒有給他產業,連立足之地也沒有給他;但應許要將這地賜給他和他的後裔為業;那時他還沒有兒子。」(徒7:5)
倘若他不信神,他根本就不需要抱任何指望,他大可不必理會神的呼召,與其離鄉別井到自己不認識的迦南地飄泊流浪,倒不如留在吾珥或哈蘭,就此渡過餘生。他也不用多想如何能由一個膝下猶虛的無能老人成為一個多國的父,如何才有那如沙如星般多的後裔。因為他不需要這些東西也可安享晚年,可能這會比他現在還要舒服得多。
他卻因信,選上了這條路──一條由平穩安定引往「無指望」境地的道路,路上且佈滿了「沒可能」和「未知數」──至少在一般人眼中是這樣。但亞伯拉罕的信心超越了這些,甚至超越了今生,就算他等上了一生也未能看見神的應許的成就,(或許以撒的出生會使他看見神的應許正逐漸實現,但他也要等候了整整廿五年),他仍深信這些應許決不落空。他的信心是冒險的信心,因為他知道這個險冒得過,也實在並非甚麼險或不險;因他已找著那絕望中的指望,那不可能中的可能,那未知數中的不變數──神。所以他雖在無可指望的境況裡仍「滿心相信神所應許的必能作成」。
在我們的人生之中,同樣會遇上許多許多未知數,然而這些未知數的存在,是因著我們要為自己籌算甚麼而感到無力而為,還是出於對神的信心而甘願為祂冒險的結果呢?在我們每天所作的眾多抉擇中,考慮的是這些一串串的未知數,還是那唯一的不變數呢?亞伯拉罕的信心不是因看見了那死蔭幽谷後的青草地、溪水旁,而是因信靠那位信實不變,滿有能力的大牧者──神,以致當神於亞伯拉罕從以撒身上似乎已看到神自己的應許正逐漸實現的時候,吩咐他把以撒殺掉獻上,他仍是這般深信神能叫他的兒子從死裡復活過來,順服地遵命而行。亞伯拉罕可曾問神說:「神啊,你為何背乎自己?你不是說過只有從以撒生的才要稱為我的後裔嗎?你何以要把他取去呢?」沒有!因為他信靠的並非那位在過去賜他兒子的神,而是那位要在將來成就祂信實的應許的神。神賜給亞伯拉罕並不是應許的以撒,而是信心的功課。今天我們要抓緊的是我們的「以撒」,還是我們的神呢?若今天神要我們把我們自己的「以撒」獻上,我們會怎樣回應呢?你有想過甚麼是你的「以撒」嗎?
註:此處不把以實瑪利和從基土拉所生的六個兒子計算在亞伯拉罕後裔之列,是因在神眼中,從以撒生的才要稱為亞伯拉罕的後裔。(見創21:12)
無力償還
昨日教會的高級組兒童崇拜,康爸爸分享信息,經文用上路加福音第七章,有關一個有罪的女人於耶穌在法利賽人西門家中作客吃飯時用香膏抹主的腳那一段記載。
一邊環顧課室內一班在教會長大的小朋友,一邊再次咀嚼這段毫不陌生的經文,最引發我思想的是主所說「無力償還」那幾個字。
在耶穌向西門的提問中,涉及兩個均是「無力償還」所欠之債務的欠債者。不論是多欠的(五十兩,其實原文是五百)還是少欠的(五兩,其實原文是五十),「無力償還」就即是己力所不能及,如以算術的除數來說,就好比50/0和5/0,答案都是無限大,沒任何分別。但常人卻多以減數的方法來計算,亦即是西門的答法:那多得恩免者該更愛那債主,那是人之常情,主亦加以肯定。然而,有別於可量的錢債,罪債能量度嗎?其量有意義嗎?顯然,聖經亦告訴我們,沒有義人,連一個也沒有,而罪只有劃一的工價,乃是死,不論你以為你的罪債多與少,所有的人都已被圈在罪裡,都是「無力償還」者。這樣看來,西門和那女人之間,不是5 跟50之別,乃是0和無限大。西門和法利賽人自以為義,就算有罪,也是小罪,是力所能及的罪債,所以他們對主的愛是零而非5。而這個有罪的女人,深知自己的罪得赦全乃恩典,非己力所能及也,所以她對主的愛極多。海牛以為,當主說到:「所以我告訴你,他許多的罪都赦免了,因為他的愛多;但那赦免少的,他的愛就少。」並非要說明在主自己的帳簿裡有著犯多罪者和犯少罪者之分,而是要指出人對自己的罪債有愈深重的悔疚,對主的赦免和救贖之恩愛便愈有深刻的感受和回應,就像同是法利賽教門出身的保羅,他便自稱為「罪魁」,難道他真的犯了人眼中看為十惡不赦的重罪嗎?保羅在腓立比書怎麼說呢:「其實,我也可以靠肉體;若是別人想他可以靠肉體,我更可以靠著了。……就律法上的義說,我是無可指摘的……」
海牛自小在教會長大,深覺基督徒子弟在信仰的成長路上其實殊不易走。我們的兒童宗教教育大多側重於聖經知識的教授和品格道德的教育,很容易便培養出一個又一個只知憑行為稱義的現代版法利賽人。他們熟悉聖經,人前人後大都表現良好、行為正直、循規蹈矩,談吐「純正」,很少會是不良份子,個別更可能在教會中早已擔當著各式各樣的事奉,「熱心愛主」。他們的基督徒父母大抵都認為這就是箴言所講「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然而,正是因為他們在別人眼中是那麼的「乖」,接近完美,他們不易感受到「悔改信主」後的改變,或根本意識不到自身的「罪債」有多深,有多需要主耶穌的愛和救恩。但另一方面,又可能因為自己行為上的少許偏差,而自覺是極大的虧欠,因守不著某些誡命而過份自責,並以為已經從恩典中墮落了。在這兩極的夾縫中,究竟有多少年輕人能成功逾越,成為青出於藍、有生命活力、愛主到底的第二甚至第三代基督徒呢?至少在海牛的經驗裡,著實不多。我以為我們絕不能輕忽和輕看對基督徒子弟的「福音工作」,我們不能只寄望我們的下一代在基督教文化薰陶下成長成有品的人。舊新兩約都清楚指向,跟獨一真神建立關係的唯一方法就是以信心接受救恩,而非靠行為,我們應努力幫助我們的下一代明白福音和經歷救恩,讓他們跟上帝建立第一手的個人關係,而非像昔日的以色列人,千百年來仍只抱殘先祖的得救經歷,以為守著律法就能承受永生,而看不見甚至拒絕活現在眼前的救贖主。
林前9──節制
距離上一次約書亞團契查經己經數週,趁還記得,記下一些要點:
有人以林前9:2以為保羅在這章聖經中欲為自己使徒的身份分訴,但若我們能留意到林前9其實夾在兩章有關吃祭肉的章節(林前8和林前10:14-33)之間,便不難看出林前9的重點應是「節制」(林前9:25),而這「節制」是有目標的(林前9:23-27)。保羅是想藉著自己在行使使徒權利和自由上的節制,勉勵哥林多的信徒在吃祭物的事情上不要濫用自由,要以「榮耀神而行」(林前10:31)為目標。林前10:33:「就好像我凡事都叫眾人喜歡,不求自己的益處,只求眾人的益處,叫他們得救。」正是林前9的反響。
若有人以此章聖經來作限制傳道人薪酬的理據,實是斷章取義。
我為人人 人人為我
過去的週六,為約書亞團契那15分鐘的耶穌生平分享時段預備講稿,當中主的一句說話特別深刻:「所以,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因為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太7:12)其中那「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的道理,老生常談,於我並不新鮮,但主強調這就是聖經(律法和先知)的道理此一註腳,我卻似乎在過去看走了眼。
我們通常都記得主在馬太福音廿二章說到「舊約聖經」的「總綱」便是那兩條最大的誡命,又記得保羅在提摩太前書開首論到命令的總歸就是愛。但愛這東西,有時實在難以具體說明,不過「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這道理卻是人人都懂,(這不就是愛人如己嗎?)只是實行起來,往往是倒轉過來:「人家怎樣待我,我便怎樣待人」就是那麼一個倒轉,先作犧牲的愛便變成斤斤計較的恨了。
為父的心
今早看《快線周報》,讀到李純恩的專欄,他以「苦甚麼」為題,談到中央電視台有個公民教育廣告以「父母為你吃了多少苦」來叫人孝敬父母。李氏以為今時今日這種公民教育手法未免流於煽情,以父母為子女吃了多少苦來做孝敬父母的理由難免令人發笑,因以為生了孩子,便有責任把他養大成人,是苦是樂,完全是為人父母者自作自受。海牛作為三個孩子的父親看著這篇文章,感慨良多。
我的感慨非因認同李氏的觀點,自覺活該受苦。而是從這點,我想到現代人可如何理解自己和那位創造並掌管萬有的天父上帝的關係。
其實隨著現今避孕變得愈來愈容易又安全,加上家族觀念的破落和個人主義的抬頭,不生育已成為現代人其中一個正常的選項(相較於古時的人,沒有所出是一個莫大的遺憾甚至羞恥)。所以,今天不少人能倒過來說,把孩子帶來這污煙瘴氣、充滿痛苦的世界才是罪過(李氏在文中也有類似的觀點)。以這邏輯推想:上帝創造了這個世界,又創造了人類,卻是明知祂所造的人會犯罪會墮落,於是又「偉大地」為人擔罪受死,這又何苦呢?與其說上帝愛世人,不如說那是上帝自作自受吧!?
當我們檢視福音的內容:有罪的人藉著信靠那位在人類歷史中道成肉身並因上帝的愛甘願以無罪之身在十字架上犧牲代贖然後第三天復活的上帝兒子耶穌基督得蒙救恩得稱為義並成為上帝的兒女和後嗣──此乃其核心信息。但二千年過去,社會和文化的演進和價值觀的改變,足以令我們所要傳遞的信息變得愈來愈難於被體會和理解,甚至被誤解,而一些模糊了的概念在年月洪流的沖刷下愈見模糊。如果連基督徒對信仰的核心也是一知半解,縱使我們仍深信上帝的福音是千古不變的真理,其救恩也是歷久常新,我們如何能按著我們處身的時代背景把它演繹和表達得合宜,才能跨越這時間、地域和文化的鴻溝呢?
不敢估計有沒一天,連稱為基督徒的也會對主的受苦犧牲嗤之以鼻說:「苦甚麼」……
林前1:4-9
約書亞團契自上月起開始查考哥林多前書,明天的週會將會是第二課(林前1:18-2:16)。
我想趁進入第二課前在這兒整理一下首課的要點。
林前是一卷常常被引用的書卷,尤以當中有關聖餐的記述、恩賜的運用、十三章的愛篇以至吃祭肉的問題在在都和基督徒生活息息相關。但要綜觀整卷書信的中心,便不能忽視第一章四至九節保羅的感恩祈禱。
我發覺新譯本較能準確地帶出原文的意思:
我因著 神在基督耶穌裡賜給你們的恩典,常常為你們感謝我的 神,
因為你們在他裡面凡事都富足,很有口才,知識豐富,
就如我們為基督所作的見證在你們中間得到堅立一樣,
以致你們在恩賜上一無所缺,殷切盼望著我們主耶穌基督的顯現;
他也必堅定你們到底,使你們在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日子無可指摘。
神是信實的,他呼召了你們,是要你們與他的兒子我們主耶穌基督連合在一起。
要留意的是第五節的「口才」(logos)、「知識」(gnosis)和第六節的「恩賜」(charisma)。保羅為哥林多教會滿有這幾樣而感謝上帝,但實情是,哥林多教會就正因為過份地著重這幾樣從上而來的恩典而引發種種內部間題,包括最為人知的分門結黨的分裂危機。保羅在之後的各章其實就是針對這三樣來教訓哥林多教會不能把這些原只用來建立信仰群體以預備迎見主的外加恩典本末倒置地高舉過於信仰的根基(保羅為基督所作的見證)、遠象(殷切盼望著我們主耶穌基督的顯現/在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日子無可指摘)、對象(神是信實的,他呼召了你們)和目標(與他的兒子我們主耶穌基督連合在一起):
有些人自高自大,以為我不到你們那裏去;然而,主若許我,我必快到你們那裏去,並且我所要知道的,不是那些自高自大之人的言語(logos),乃是他們的權能。因為 神的國不在乎言語(logos),乃在乎權能。(林前4:18-20)
論到祭偶像之物,我們曉得我們都有知識(gnosis)。但知識(gnosis)是叫人自高自大,惟有愛心能造就人。若有人以為自己知道甚麼,按他所當知道的,他仍是不知道(林前8:1-2)
恩賜(charisma)原有分別,聖靈卻是一位。……你們要切切的求那更大的恩賜(charisma)。 我現今把最妙的道指示你們。(林前12:4,31)
林前4:8上正好是這段感恩祈禱的反響:
你們已經飽足了!已經豐富了!不用我們,自己就作王了!
超人神學
小兒子信鍾愛超人。你若問他:你係咪叫做麥子信怪獸?他會答:唔係。但若問:你係咪xxx超人(xxx可以是任何人的名字)?他當會答:係。總之他就是超人,不能是怪獸。今早出門上學前,我只是說說他並非超人而只是普通人,他已哭個死去活來,還嚷著:我係超人,你話ge!怪只怪我昨晚為了哄他睡,向他編說了個超人的故事。
其實,不只孩子愛超人,在成人世界裡,有誰不想自己有超人之能?
今天很多人崇尚正面思想Postive Thinking,更甚者有所謂可能思想Possibility Thinking。電視節目「權能時間Hour of Power」主持人蕭律柏博士Dr. Schuller(美國加州水晶宮大教堂Crystal Cathedral的創辦人)正是這可能思想的掌門人,他的著作「可能」、「強人」等打從十數年前起已是各大基督教書室的暢銷書。海牛的書櫃裡頭就有兩本「可能」,一本是我的,另一本屬於內子,我自己那本乃十多二十年前兄姊送我的,(卻記不起是誰為何送我,或許因海牛一向都那麼負面思想吧!)記憶中我只看過頭幾章便沒有看下去,蓋因我愈看便愈覺不妥,愈看便愈發覺無法認同書中的論調和基督教的信仰是一致的!換句話說,我以為那已是偏離了真理!我承認我是個「不可能思想」者,有時看東西著實過於負面,實在需要思想正面一些,積極一些,但我實在不能認同蕭博士那套一味強調成功、可能、積極的「超人神學」(請容我這樣稱呼它)。我所信奉的基督教救贖觀恰恰相反的告訴我,上帝的兒子主耶穌自甘成為一個凡人(an ordinary man)為我的過犯受害受死,而非以超人(Superman)的姿態出現,縱使祂在世行了許多神蹟,但那些神蹟斷非祂得勝的門路和成功之途。主耶穌要求祂的門徒走窄路,進窄門,背十架,學效祂謙卑的模樣和祂的犧牲,甘於受苦,而不是追求在世上的超人卓越成就。因為主清楚祂來的目的是要解決人罪的問題,而罪的本質正就是人不甘安於本位,不以上帝為上帝,卻以為自己能變成和上帝同等,做自己生命的主。主的救贖是要叫人回歸本位,認清自己只是一個無能的凡人,只有用信心倚靠祂的大能才有得救的盼望,而祂的愛和這得救的盼望就成為人敢於放低自我的滿足和面對現實世界的不完美之力量。
今天,我們若只強調在上帝的權能下我們所能達致如何偉大的成就和無限的可能,而沒有帶領人在權能的上帝座前承認自己的無能和有限,那算啥傳講基督的福音?
flying on holiday…a symptom of sin?
前陣子讀報看到英國有主教教訓信眾在假期搭機去旅行乃犯罪的行為, 每日郵報引述該位名為Richard Chartres的主教的言論如下:
“There is now an overriding imperative to walk more lightly upon the earth and we need to make our lifestyle decisions in that light.
“Making selfish choices such as flying on holiday or buying a large car are a symptom of sin.
“Sin is not just a restricted list of moral mistakes. It is living a life turned in on itself where people ignore the consequences of their actions.”
從主教的論述中,我們可以這樣的反問:若在假期搭機是自私的罪行,那麼為了做成一宗買賣搭機到外地傾生意難道不自私麼?若買一輛大車是自私的罪,難道每個家庭成員各自擁有一輛小房車就比一家人買一輛大車環保?
再引申下去,一位醫生為了賺取手術費,用上了很多即用即棄的醫療儀器和用具來替一個垂死的病人開刀以延續其性命,這位醫生是自私還是無私?那位病人選擇接受手術又算是自私麼?我們幫襯連鎖超市買食物,是否又算是縱容他們繼續盲目地過量入貨以致造成浪費的自私行為呢?我寫這篇不知有沒有人看卻但求自己是但噏的文章所耗費的電力並增加了電腦的折舊速度又是否罪過呢?
為何今天我們的教會和教會領袖仍愛把複雜多變的生活沒頭腦地簡化成他勒目式的教條來規範信眾呢?縱然主教說出了那句「罪並不單止是一張道德錯誤的禁例清單」,但骨子裡他只是在那些傳統人倫和社會道德禁例以外,加上一大堆沒完沒了的環保規條吧!所謂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坦白說,我不支持今日的環保運動,也不信這些環保概念和理論。有人說,在主裡過一個簡樸的生活就能活出環保。是的,主裡的簡樸是基督徒應該追求實踐的生活,但那不是環保,起碼不是今日已被商業騎劫了的環保。
生也何憾
昨日看報,看到一則有關一名與海牛家住同一屋苑的78歲老馬會會員疑因厭世於馬會山光道會所跳樓自殺身亡的新聞,令我想起兩月前離世的的一位世伯,因為他跟自殺的這位老伯的背景恰巧有幾分相似,生前也是和海牛在同一屋苑居住,又是馬會會員,年紀亦是七十開外,(或許這二人生前是相識的也未定),分別在於我那位世伯是因突發性的心血管疾病身故,而新聞中的這位老伯卻是久病厭世自殺的。
我那位世伯生前任職銀行經理,因頗懂理財,妻子一直也不用工作。她反而在丈夫豐厚資源的供應下,建立起自己多姿多采的社交生活。夫妻倆亦沒有所出,只得一個已移居外國的誼子。所以當我那位世伯於數年前退休之後,常常只見他獨個兒出入,鮮見Auntie相伴,因她大部份時間也會有屬於自己的節目,亦因此差不多每天的早餐(甚至午餐晚餐)也會看見我那位世伯獨個兒在附近的美心快餐店解決。就在他去世的那星期,我正自為數天不見他在美心出現而頗感奇怪,(曉祈每早都在美心門外候車上學),忽地就傳來他已過世的消息。海牛心想,餐餐吃美心快餐其實與慢性自殺有否分別真的很難說。
他葬禮的靈堂極盡排場,我還是頭一遭見識到三四十人的佛教「詩班」,四幅長垂的輓聯,其中一對卻瞧得我搔破頭皮:
事業有成妻賢子孝有錢有面生也何憾
健康無慮樂善好施無拖無欠去亦瀟灑
好一個「生也何憾」!不知是海牛的中文程度低,還是寫聯的朋友有心「搞野」,真的無法理解當中想講的意思,究竟是「人生至此何憾之有?」還是「如斯一生何其憾哉!」
無論如何,人生意義若止於「事業有成妻賢子孝有錢有面」,卻沒有尋著主耶穌的愛和救恩,真的是「生也何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