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靜」還是「和諧」?

聖經和合本修訂版的新舊約全書終於面世,不少基督徒已開始為要重新背金句而「頭痕」!

有人以哥林多前書14:33:「因為上帝不是叫人混亂,乃是叫人安靜。」來主張主日崇拜不該過於嘈吵,應以肅靜莊嚴為重,所以現代流行音樂,尤其是搖滾音樂實在不宜應用於敬拜聚會當中(有人甚至以毒物視之)。

海牛愛靜,愛聽古典多於搖滾音樂。但個人的偏愛或領受是一回事,上帝的話語卻不能因此而給扭曲。

只怪有些人讀經只讀一個版本,在引用經文立論和教導前又沒認真研究,常常把謬誤的道理當作是真理,累己累人兼負神。

「因為上帝不是叫人混亂,而是叫人和諧的上帝。」這是和合本修訂版對林前14:33較精準的翻譯。可見經文中根本不含安靜的意思。

海牛想,無論是安靜也好,熱鬧也好,只要敬拜的焦點是對準上帝,人在其中又能同心和睦專注便是了。當記念上帝是「叫人和諧的上帝」,肢體間的關係遠比敬拜的模式更為父上帝所看重。

聖化聖樂?

按公理堂傳統,九月份是聖樂月。每年此時,例必引發我在聖樂這課題上多多的思想。

若我們認同聖經裡的詩篇是由希伯來人的文士把不同年代的詩歌編輯整理而來,而每首詩歌的寫作都有著其獨特的背景/處境,要更深的體會和明白詩人的詩意並欣賞或投入當中,我們便不能抽離這些背景和處境,只一味強調上帝的話語是永恆的真理云云。換句話說,不同的年代和不同的處境裡有著不同的詩人,他們同受聖靈所感,以詩歌道出他們在其時其地對上帝的經歷和情感,讓當代人和現代人同蒙造就。我們可能在云云各篇詩歌中有所偏好,但斷不會說摩西的詩篇九十篇比大衛的詩篇五十一篇更有份量又或是一一九這最長的一篇比一一七這短詩更能造就人吧?

相對於今天華人教會裡,可悲的是,有不少所謂「聖樂人」對當代音樂抱著極之抗拒的態度,以為只有那些經過千錘百鍊的古典樂曲才算是聖樂,帶有流行音樂元素的新詩甚至被歸類為毒素,對信徒和教會都有害無益云云。此等人有些甚至是神學院裡的學者,把他們那食古不化(其實是謬誤)的觀念,在學院裡當真理作講論,直接或間接地窒礙了本地教會不少的發展(不只是聖樂敬拜方面)。他們愛拿著某部份寫作得較粗疏的新詩加以鞭撻,指其比起古典金曲,無論在音樂上或歌詞的表達上都不夠豐富,並可能在真理上有所偏差。結論是,這些當代的新詩充其量只能在個人靈修或團契小組中唱唱無妨,卻不能成為主日敬拜裡的詩選。另一方面,由於這些較具時代氣息的新詩普遍在表達上較為簡明直接,較多受年青一代的鍾愛,在教會裡造成了不少代溝和張力,這些「聖樂人」又試圖花上多番的功夫去「挽回」和教導這些年青的信徒,並指出教會不應為吸引年青人參加主日崇拜而削足適履,以時代曲風來作招徠其實是信不過上帝和真理本身的吸引力云云。套用前段的論點,我懷疑這些「聖樂人」其實連基本的神學和聖經應用也搞不懂。從來,音樂和文字本身只是載體,若能分別出來為主所用(這才是聖經中對「聖」的定義),領人到上帝面前得著真理和生命的改變,只要不使別人跌倒,便不應有聖俗之分。君不見聖經中文體的多元化嗎?主在世的講論和施行醫治的手法不也是很處境化麼?使徒保羅說得好:

我雖是自由的,無人轄管;然而我甘心作了眾人的僕人,為要多得人。向猶太人,我就作猶太人,為要得猶太人;向律法以下的人,我雖不在律法以下,還是作律法以下的人,為要得律法以下的人。向沒有律法的人,我就作沒有律法的人,為要得沒有律法的人;其實我在神面前,不是沒有律法;在基督面前,正在律法之下。向軟弱的人,我就作軟弱的人,為要得軟弱的人。向甚麼樣的人,我就作甚麼樣的人。無論如何,總要救些人。凡我所行的,都是為福音的緣故,為要與人同得這福音的好處。(林前9:19-23)

若使徒保羅今天仍有話向今日的華人教會說,會否是「向年青人,我就作年青人,為要得年青人;向現代人,我就作現代人,為要得現代人」呢?

若簡明直接的新詩甚或其他新興的媒體能讓年青人更樂意親近主,更活潑地敬拜主,我們為何硬要以我們所謂的經典來窒礙他們的表達?為要多得人,哪管那是流行音樂又還是棟篤笑呢?只要叫基督在我們身上顯大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