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暴徒」割蓆?

香港警察強攻中文大學「止暴制亂」;中大學生拼命抵抗,舊生也紛紛趕至,保衛校園和同學。

這令我對約翰福音15章和17章有更深的體會。

葡萄樹的比喻和分離的禱告經常被用在講壇或主日學課堂上以教導主內合一的重要。至於什麼是主內合一嘛,就是「政見雖不同,彼此要尊重」那調調兒吧。

我怕這不單是錯誤應用,更是錯解了經文。

先再說中大事件;警方的說法是:大學非罪犯避風塘,樂見暴徒步出大學校園自首。這是一種分化的手段,變相慫恿學生跟所謂暴徒割蓆以自保。這其實跟不少教會圈內吹的風向類近,不少牧者長執們認為雖然教會應要開放接待不同界別的公眾人士,但不能成為包庇或窩藏犯罪的暴徒的處所。

回說經文;今日教會按這幾章最常得出的教導就是:要從罪惡世界中分別出來,靠著聖靈竭力成聖,在教會群體裡相愛合一吧!所以,便有上述那種跟犯罪的暴徒割蓆之說,還要再加上一句:不應因為要包庇這些賊匪而叫教會分裂!

但容我問一下,在約翰福音的場景裡,誰是當代的犯罪分子?誰被政權列為暴徒?不就是耶穌自己和那些跟隨祂的門徒嗎?那麼,主裡合一到底是什麼意思?不就是叫這些被恨他們的那個世界列為暴徒罪犯的門徒們相愛合一地緊緊連於那首犯耶穌這棵真葡萄樹上嗎?而相愛合一正是這班「被暴徒化」了的門徒抵禦世界所給的苦難的唯一方法,誰個不跟耶穌這個被世界的統治者定死罪者認同,或為了獨善其身而不願跟其他「暴徒」捨身相愛,誰個就是不屬主的枝子了。如此,分別為聖的合一,就並不是跟世界的統治者眼中的暴徒罪犯割蓆,而是向法利賽式的獨善其身說不,以連於那被釘十架的首犯耶穌。

我不是在說凡暴徒罪犯皆當被視作主的門徒,而是想指出,今天教會圈子裡那些主張與「暴徒」割蓆的人中,有太多其實無異於昔日那些為求保住自我的信仰潔癖而在政治上偽中立的「法利賽人」。主耶穌預言門徒會被趕出會堂,而法利賽人正是有這等宗教權力的人(約12:42、16:2);今天教會裡不少的長執們何嘗不是在做著相似的事情?

主說:「他們這樣做,是因為沒有認識父,也沒有認識我。」這話實在是真的。

《何其俊美》(How Beautiful)

How beautiful is the song “How Beautiful”? How beautiful is the body of Christ!

基督的身體,不單指那個曾出現在二千年前巴勒斯坦地的實體耶穌,也指祂升天以後在地上尊祂為首的教會,本應俊美如斯。

這首歌,網路上有人以之為婚禮詩選,雖是捉錯了用神,但也無不可。

其實它應在施聖餐時唱。

一直想把它翻譯成粵詞,但屢試不成,便擱下了。

上星期,教會查經講主設立聖餐,於是思潮和靈感又回來了。

又原來,沉澱了這許久,是叫我好去發現過往其實沒認真地注意那些細微的音節。

《何其俊美》

Written by Ann Wilson (or Twila Paris?)
粵譯:海牛

參:https://youtu.be/y8ZonBMFat8

何其俊美 服苦一對手
為俗世之子 奉上這餅跟酒
何其俊美 滿風沙兩腿
朝十架山去 路遠艱險崎嶇
How beautiful the hands that served
the wine and the bread and the sons of the earth
How beautiful the feet that walked
the long dusty roads and the hills to the cross

  何其俊美 何其俊美
  基督這身體 是那麼的俊美
  How beautiful, how beautiful
  How beautiful is the body of Christ

何其俊美 那顆淌血心
全替我擔起 罪責一力承受
何其俊美 那溫婉眼中
常定意寬恕 永不把我蔑視
How beautiful the heart that bled
That took all my sin and bore it instead
How beautiful the tender eyes
That choose to forgive and never despise

  何其俊美 何其俊美
  基督這身體 是那麼的俊美
  How beautiful, how beautiful
  How beautiful is the body of Christ

  同效主捨身成仁
  呈活祭天天榮神
  因祂犠牲 而活這生
  甘心傾注重價
  甘心傾出重價
  And as He laid down His life
  We offer this sacrifice
  That we will live just as he died
  Willing to pay the price
  Willing to pay the price

何其俊美 主新娘在等
迎候見新郎 眼中輝映真光
何其俊美 那謙卑好心
純潔的一生 貢獻他者得生
How beautiful the radiant bride
Who waits for her groom with His light in her eyes
How beautiful when humble hearts give
The fruit of pure lives so that others may live

  何其俊美 何其俊美
  何其俊美 是這基督身體
  How beautiful, how beautiful
  How beautiful is the body of Christ

何其俊美 那奔波腳踪
傳上主真愛 報美好的福音
何其俊美 服苦一對手
為俗世之子 奉上這餅跟酒
How beautiful the feet that bring
The sound of good news and the love of the King
How beautiful the hands that serve
The wine and the bread and the sons of the earth

  何其俊美 何其俊美
  基督這身體 是那麼的俊美
  How beautiful, how beautiful
  How beautiful is the body of Christ

禮儀

過去的主日崇拜,靜芝博士的信息不知有多少人明白。

禮儀,背後當然有其豐富的神學意義,但年月過去,明白者自會愈來愈少。當參與的人,甚至是主領者都不能體會禮儀背後的含意,崇拜便失去了靈魂,徒具莊嚴瑰麗的軀殼。

兩條的出路:一是重申禮儀的神學意義,教導提醒會眾明白體會。二是把禮儀改革,按處境變化更新,令司事和參與者易於投入掌握,從而把專注力重新集中在敬拜的對象──上帝,而非禮儀的每個細節上。

我們的教會走著一條什麼樣的路?

無力償還

昨日教會的高級組兒童崇拜,康爸爸分享信息,經文用上路加福音第七章,有關一個有罪的女人於耶穌在法利賽人西門家中作客吃飯時用香膏抹主的腳那一段記載。

一邊環顧課室內一班在教會長大的小朋友,一邊再次咀嚼這段毫不陌生的經文,最引發我思想的是主所說「無力償還」那幾個字。

在耶穌向西門的提問中,涉及兩個均是「無力償還」所欠之債務的欠債者。不論是多欠的(五十兩,其實原文是五百)還是少欠的(五兩,其實原文是五十),「無力償還」就即是己力所不能及,如以算術的除數來說,就好比50/0和5/0,答案都是無限大,沒任何分別。但常人卻多以減數的方法來計算,亦即是西門的答法:那多得恩免者該更愛那債主,那是人之常情,主亦加以肯定。然而,有別於可量的錢債,罪債能量度嗎?其量有意義嗎?顯然,聖經亦告訴我們,沒有義人,連一個也沒有,而罪只有劃一的工價,乃是死,不論你以為你的罪債多與少,所有的人都已被圈在罪裡,都是「無力償還」者。這樣看來,西門和那女人之間,不是5 跟50之別,乃是0和無限大。西門和法利賽人自以為義,就算有罪,也是小罪,是力所能及的罪債,所以他們對主的愛是零而非5。而這個有罪的女人,深知自己的罪得赦全乃恩典,非己力所能及也,所以她對主的愛極多。海牛以為,當主說到:「所以我告訴你,他許多的罪都赦免了,因為他的愛多;但那赦免少的,他的愛就少。」並非要說明在主自己的帳簿裡有著犯多罪者和犯少罪者之分,而是要指出人對自己的罪債有愈深重的悔疚,對主的赦免和救贖之恩愛便愈有深刻的感受和回應,就像同是法利賽教門出身的保羅,他便自稱為「罪魁」,難道他真的犯了人眼中看為十惡不赦的重罪嗎?保羅在腓立比書怎麼說呢:「其實,我也可以靠肉體;若是別人想他可以靠肉體,我更可以靠著了。……就律法上的義說,我是無可指摘的……」

海牛自小在教會長大,深覺基督徒子弟在信仰的成長路上其實殊不易走。我們的兒童宗教教育大多側重於聖經知識的教授和品格道德的教育,很容易便培養出一個又一個只知憑行為稱義的現代版法利賽人。他們熟悉聖經,人前人後大都表現良好、行為正直、循規蹈矩,談吐「純正」,很少會是不良份子,個別更可能在教會中早已擔當著各式各樣的事奉,「熱心愛主」。他們的基督徒父母大抵都認為這就是箴言所講「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然而,正是因為他們在別人眼中是那麼的「乖」,接近完美,他們不易感受到「悔改信主」後的改變,或根本意識不到自身的「罪債」有多深,有多需要主耶穌的愛和救恩。但另一方面,又可能因為自己行為上的少許偏差,而自覺是極大的虧欠,因守不著某些誡命而過份自責,並以為已經從恩典中墮落了。在這兩極的夾縫中,究竟有多少年輕人能成功逾越,成為青出於藍、有生命活力、愛主到底的第二甚至第三代基督徒呢?至少在海牛的經驗裡,著實不多。我以為我們絕不能輕忽和輕看對基督徒子弟的「福音工作」,我們不能只寄望我們的下一代在基督教文化薰陶下成長成有品的人。舊新兩約都清楚指向,跟獨一真神建立關係的唯一方法就是以信心接受救恩,而非靠行為,我們應努力幫助我們的下一代明白福音和經歷救恩,讓他們跟上帝建立第一手的個人關係,而非像昔日的以色列人,千百年來仍只抱殘先祖的得救經歷,以為守著律法就能承受永生,而看不見甚至拒絕活現在眼前的救贖主。

林前1:4-9

約書亞團契自上月起開始查考哥林多前書,明天的週會將會是第二課(林前1:18-2:16)。

我想趁進入第二課前在這兒整理一下首課的要點。

林前是一卷常常被引用的書卷,尤以當中有關聖餐的記述、恩賜的運用、十三章的愛篇以至吃祭肉的問題在在都和基督徒生活息息相關。但要綜觀整卷書信的中心,便不能忽視第一章四至九節保羅的感恩祈禱。

我發覺新譯本較能準確地帶出原文的意思:

我因著 神在基督耶穌裡賜給你們的恩典,常常為你們感謝我的 神,
因為你們在他裡面凡事都富足,很有口才,知識豐富,
就如我們為基督所作的見證在你們中間得到堅立一樣,
以致你們在恩賜上一無所缺,殷切盼望著我們主耶穌基督的顯現;
他也必堅定你們到底,使你們在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日子無可指摘。
神是信實的,他呼召了你們,是要你們與他的兒子我們主耶穌基督連合在一起。

要留意的是第五節的「口才」(logos)、「知識」(gnosis)和第六節的「恩賜」(charisma)。保羅為哥林多教會滿有這幾樣而感謝上帝,但實情是,哥林多教會就正因為過份地著重這幾樣從上而來的恩典而引發種種內部間題,包括最為人知的分門結黨的分裂危機。保羅在之後的各章其實就是針對這三樣來教訓哥林多教會不能把這些原只用來建立信仰群體以預備迎見主的外加恩典本末倒置地高舉過於信仰的根基(保羅為基督所作的見證)、遠象(殷切盼望著我們主耶穌基督的顯現/在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日子無可指摘)、對象(神是信實的,他呼召了你們)和目標(與他的兒子我們主耶穌基督連合在一起):

有些人自高自大,以為我不到你們那裏去;然而,主若許我,我必快到你們那裏去,並且我所要知道的,不是那些自高自大之人的言語(logos),乃是他們的權能。因為 神的國不在乎言語(logos),乃在乎權能。(林前4:18-20)

論到祭偶像之物,我們曉得我們都有知識(gnosis)。但知識(gnosis)是叫人自高自大,惟有愛心能造就人。若有人以為自己知道甚麼,按他所當知道的,他仍是不知道(林前8:1-2)

恩賜(charisma)原有分別,聖靈卻是一位。……你們要切切的求那更大的恩賜(charisma)。 我現今把最妙的道指示你們。(林前12:4,31)

林前4:8上正好是這段感恩祈禱的反響:

你們已經飽足了!已經豐富了!不用我們,自己就作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