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手機給雨水淋濕了,還有望在弄乾以後繼續使用;但若是給掉進馬桶裡的鹹水呢,那就掛定了。這種經驗,或許你也試過。
無奈地,核電站的機組亦然……
一部手機給雨水淋濕了,還有望在弄乾以後繼續使用;但若是給掉進馬桶裡的鹹水呢,那就掛定了。這種經驗,或許你也試過。
無奈地,核電站的機組亦然……
為何做風險評估的只強調發生危險的機會率有多低而迴避了一旦出事所發生的事故之危險性有多高……
基督徒信心的對象是聖經裡的應許還是說話的上帝?我們可以誇的是自己信心的經驗還是從經驗裡認識的真神?
(註:本文乃筆者為公理堂重建季刊第七期所寫的同名文章之原文字,跟登載在刊物上的略有不同,敬希垂注。)
同心協力
人若同心協力,可以作成很多的事情。而很多事情,都需要人同心協力才做得成。創世記十一章裡有關巴別塔的記載正是一例。
禮頓道公理堂的重建,地基工程已經完成,接下來的年多兩年裡,我們會看見新的堂廈逐月逐月地被高築起來。比對舊的禮頓道堂,它就仿如一座高塔。然而,我們斷不是在建造一座「傳揚我們的名」的現代巴別塔。我們同心協力要建的是神的家,要傳揚的是主的名。這個認定,相信是一眾公理堂兄姊們所共有的。不過,神的家就是在這裡嗎? 繼續閱讀
日本大地震發生至今已一週,日人在面對災難時所表現的沉著、安靜、秩序、團結都教人動容,也成為了媒體和網上討論的焦點,愈來愈多人以之拿來跟內地同胞比較;也跟本地的年青人比較,論及他們一味只愛投訴,愛把責任推到別人(尤其是政府)身上云云。
海牛相信,日人和我們的同胞也不過是人,也有所謂的「臨界點」,只是日人的「臨界點」因著其國家歷史社會文化背景確比我們的同胞高出超多;我也期許,受災的日人不會有「臨界」的一天。要知道日人裡頭的「小宇宙」是非同小可的。(日人為何會有這超高的「臨界點」呢?真的純是民族性使然麼?有沒其他客觀因素呢?)
論到香港年青人投訴的文化,海牛不得不問:真的只是年青人的問題嗎?香港的成年人不愛投訴嗎?誰帶起這風氣呢?大概是劉德華吧!他那個經典的電視廣告是誰賣的呢?歸根到底,不仍是港府施政的問題嗎?不要借受苦的日本人過橋了!
李少光認為,小朋友心智未成熟,家長不應該在抗爭活動中帶同小朋友一起,而暴力場面亦會教壞小朋友。
所以海牛以為,我們當趁小朋友未學壞之先,設法把那個擅長使用制度暴力的壞政府趕下台!
「竹籃打水一場空」?未必也!亦可以是「竹籃打水收河蟹」。